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Andrea Verdelli/Pool Photo via AP)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Andrea Verdelli/Pool Photo via AP)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Lawrence S. Bacow)會見習近平

本文最初由科琳·沃爾什(Colleen Walsh)於2019年3月20日發表在《哈佛公報》上,標題為:“在中國,巴科強調共同價值觀”。

哈佛大學校長拉裡·巴科(Larry Bacow)今天在北京對聽眾說,大學是創新和轉型的關鍵驅動力,是進步與合作的中心,是在動蕩時期促進聯繫的機構,也是開放交流的避風港,無數的意見和想法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巴科當天晚些時候還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了學習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在他作為哈佛大學校長的首次海外訪問中,他將在訪問中國後前往日本。

在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演講中,巴科向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發表講話,告訴他們「變革性思想和行動」往往在知識自由至上的大學校園紮根。

“推翻傳統智慧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以及歡迎相反觀點並冒著被證明錯誤的風險的意願,”巴科說。偉大的大學培養了這些品質。它們是鼓勵個人傾聽和發言的地方,討論和辯論一個想法的價值的地方,而不是壓制或沉默。...

“在許多情況下,我作為校長的角色不是定義大學的'正確'立場,而是保持討論渠道暢通,”巴科說,他在擔任哈佛校長的第一年面臨一系列有爭議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教職員工,校友和大學朋友之間的討論。但是,他說,雖然這樣的辯論可能“引起不適”,但它們也標誌著一個“健康的社區”和“積極和參與的公民”。

“從遠處看,哈佛似乎是一個用一個聲音說話的地方,”巴科說。“事實上,這是一個充滿許多聲音的地方。我們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是確保社區的所有成員都感到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想法。

巴科說,大學還可以成為「艱難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時期的力量源泉」。。他補充說,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之間的聯繫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作為合作力量的一個例子,巴科指出了1957年的帕格沃什會議,這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科學家的國際聚會,他們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下嚴重關切世界的命運,並認為和平談判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模式。

我們的機構有責任為我們自己的社會和國家利益以及整個世界作出積極貢獻。但作為大學,我們正是通過體現和捍衛超越任何一個國家邊界的學術價值觀來履行這一職責。

勞倫斯·巴考

“他們的集體工作有助於為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和1968年的《不擴散條約》以及其他相應的協議鋪平道路,”他說。“有22名出席者 - 七名來自美國,三名來自蘇聯,三名來自日本,兩名來自英國,兩名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中國,法國和波蘭各一名。物理學家周培元教授是該小組唯一的中國成員,後來成為這個偉大機構的主席,並於1978年率領一個代表團安排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我們要感謝周培元教授這樣的人,感謝他們富有遠見和勇敢的領導,感謝他們把和平與相互理解放在首位。

正如我現在對你們說話時,“他繼續說,”我們的政府正在就一系列問題進行重要且有時是艱難的討論 - 這些討論的影響在全世界引起反響。我相信,維持將跨國界的學者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對於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的所有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任何關心高等教育在無數人生活中發揮獨特作用的人來說。

“正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頂尖大學可以發揮特殊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哈佛是一所美國大學,北大是中國大學,“巴科繼續說,使用北京大學的口語名稱。“我們的機構有責任為我們自己的社會和國家利益以及整個世界做出積極貢獻。但作為大學,我們正是通過體現和捍衛超越任何一個國家邊界的學術價值觀來履行這一職責。

作為訪問的一部分,巴科週一在香港舉行的由哈佛校友會、香港哈佛俱樂部、北京哈佛俱樂部、上海哈佛俱樂部、華南哈佛俱樂部、廣東哈佛俱樂部和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哈佛俱樂部贊助的活動中向哈佛校友社區的300多名成員發表了講話。巴科還將與日本的哈佛校友交談。

巴科在演講中回顧了哈佛與中國的長期聯繫,並詳細介紹了100多年來正在進行的夥伴關係,這些夥伴關係幫助定義了他們的學術和知識參與。

1879年,著名華人學者葛坤華前往劍橋,成為哈佛第一位普通話教師。伴隨他的大量書籍為哈佛燕京圖書館奠定了基礎,這是該大學12個圖書館中的第三大圖書館。巴科說,它擁有150萬冊藏書,也是「亞洲以外最大的東亞研究學術圖書館」。。

今天,哈佛大學致力於中國的學術專案和中心包括 費正清 中國研究中心,其使命是「推進哈佛中國研究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哈佛燕京學院,成立於1928年,旨在推進亞洲人文和社會科學的高等教育,特別關注中國文化的研究;哈佛-中國能源、經濟與環境專案,一個進行同行評審研究的跨學科專案;以及哈佛中國基金,該基金為全校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實習和暑期學校提供資金。

巴科指出,哈佛大學的最新專案「哈佛全球研究所」(Harvard Global Institute)於四年前啟動,旨在為小型和大型研究專案提供資金,其中大部分專案都集中在中國。他說:「應對氣候變化、網路安全威脅和國際關係帶來的挑戰的有效方法和解決方案不會由一所大學或一個國家制定。“這些領域和其他領域的變化和適應將需要許多人跨學校、部門和社會以及政府進行合作。這種合作正在順利進行。巴科說,今年有1000多名學生和1000多名學者來自中國,他們在每所學校學習和工作。超過2,500名校友稱中國為家。

“如果葛坤華今天回到劍橋,”他說,“毫無疑問,他會很高興看到有很多哈佛教授像他一樣出生在中國,現在在大學任教。我想,他也會很高興得知中文是哈佛大學學習第二廣泛的外語。

巴科說,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個重視學習力量的機構之間的聯繫可以説明改寫未來。

“哈佛和貝達對高等教育有著深刻而持久的承諾,”他說。“我們的學生和教師之間有許多牢固的聯繫和合作,他們正在創造知識,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巴科在結束講話時引用了已故著名維吾爾族詩人阿不都熱依木·奧特庫爾(Abdurehim Ötkür)的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尋求真理,

在尋找真實性的過程中,思想始終是我的嚮導。

我的心無休止地渴望表達的機會,

並渴望找到有意義和優雅的話語。

來吧,我的朋友們,讓我們的對話愉快地開始吧。

阿卜杜熱依木·奧特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