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香港 - Ali Jebari 回顾他在香港哈佛暑期学校的经历项目

2019年8月23日

为了更好地理解香港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微妙之处,不妨想象一个文氏图,最大的圆圈代表中国,一些较小的圆圈代表英国、菲律宾、尼泊尔和美国--所有的圆圈相互交错。每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的分布在空间上是不同的(香港的不同地区接纳了不同的移民群体),但在时间上也是不同的,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大陆后。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通过在香港生活和上课,学会了驾驭香港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微妙之处。我的人类学和历史课程提供了正确的框架,使我能够探索香港。例如,如果说重庆大厦(香港众多商场之一,也有旅馆)最初吸引我的是其独特美味的印度餐馆,那么课堂讨论对于将这一建筑置于全球化的网络中是非常有帮助的。来自塞内加尔的手机批发买家、出售清真肉的巴基斯坦屠夫和法国背包客是构成重庆大厦这一香港地标的许多不同元素。然而,我很快意识到,把香港仅仅看作是不同国家影响的组合,并不能说明问题。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不可否认地具有中国文化。然而,使香港独特的并不是中国文化与外国影响的结合,而是其公民对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外国的东西的共同认可:纯粹的香港人的东西。我逐渐意识到,香港人把每一个国际作品都拿出来,做成他们自己的新结构。 

这篇博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学院 2022 级学生阿里-杰巴里(Ali Jebari),他也是 2019 年哈佛暑期学校项目 香港分校的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