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香港 – Ali Jebari 回顧他在哈佛暑期學校的經歷 项目 在香港

8月23, 2019

為了更好地理解香港令人難以置信的文化微妙之處,想像一個威恩圖是有説明的,其中最大的圓圈代表中國,一些較小的圓圈代表英國,菲律賓,尼泊爾和美國 - 所有這些都相互交叉。每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分佈在空間上有所不同(香港不同地區接待不同的移民群體),但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也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學會了通過在香港生活和上課來駕馭香港令人難以置信的文化微妙之處。我的人類學和歷史講座為我探索香港提供了正確的框架。例如,如果重慶大廈(香港眾多購物中心之一,也有旅館)最初因其獨特美味的印度餐廳而吸引我,那麼課堂討論對於將這座建築置於全球化網路中非常有説明。來自塞內加爾的手機批發買家、出售清真肉類的巴基斯坦屠夫和法國背包客是構成香港地標重慶大廈的許多不同元素。然而,我很快意識到,將香港僅僅視為不同國家影響的結合並不公平。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在文化上無疑是中國文化。然而,使香港與眾不同的並不是中國文化與外國影響的結合,而是其公民對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外國的東西的共同認可:純粹的香港人。我開始意識到,香港人把每一件國際作品都拿走了,並建立了自己的新結構。 

這篇博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學2022屆畢業生、2019年哈佛暑期學校的參與者Ali Jebari 项目 在香港。